1.足球,为什么荷兰球迷和德国球迷的关系都很好?

2.为什么欧洲七年战争没有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3.30年战争各国的政治军事博弈?

葡萄牙荷兰世仇,12葡萄牙荷兰

“比利时内战”这个关键词可以出现在任何比赛中,但是现在比利时比较强大,不仅在世界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终,还有德布劳内,阿扎尔,卢卡库,明星像库尔图伊这样的球队,受到的关注比1986年的比利时还多,这场比赛的消息一旦传出,影响力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就像是在70年代到90年代的荷兰,世仇成了一个商标,但荷兰球星的影响力后来减弱了,关于打架的炒作也大大减少了。

比利时内战和荷兰内战基本上是一样的。这些球队在注入足球的国家名义上并不强势,也不喜欢像意大利或者南美那样为国争光。入选国家队是最高的体育荣誉,但也是一般的体育荣誉。很少看到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和瑞典的球员说他们会为国家队队服誓死战斗并流血。所以,不要指望在心里认为国家队是一个可以让人抛下一切的神圣利益共同体。

不了解荷兰和比利时足球的人往往会利用自己高超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来强调内部冲突的问题。比如在荷兰黑人和白人球员之间长期存在冲突,或者在比利时法国和荷兰(佛兰德)球员之间存在冲突。这种说法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如果比利时不同语言区之间存在如此深刻的差异,可以带入国家队更衣室,那么那里的分离主义感觉应该比在加泰罗尼亚或苏格兰更强烈。在比利时的法语区。为什么?又找不到了

足球,为什么荷兰球迷和德国球迷的关系都很好?

我眼中的世界杯历史上10大经典比赛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自1930年举办首届世界杯以来,有许多的经典比赛让人看了以后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乃至永生难忘。然而不幸的是,直到1954年第五届世界杯才开始引入电视转播机制,对于我们这些晚生后辈来说,更早一些的比赛很难看到了,但也许这就是遗憾的美!在这里,我将我所能看到过的、我心中的经典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第八届世界杯1/4决赛葡萄牙VS朝鲜5:3

时间:1966年6月23日

第八届世界杯注定是一届不平凡的世界杯!

由于国际足联坚持只给亚、非、大洋洲一个名额,非洲足联建议增加一个名额遭拒绝后便抵制了第八届世界杯赛,朝鲜队战胜澳大利亚队之后使亚洲球队跻身本届世界杯。朝鲜队在小组赛中虽然首战以0:3负于苏联队,但在1:1逼平了智利队后与意大利队的交锋中,由于意队让7名主力在场下休息,使之为自己的这种傲慢态度付出的沉重代价!朝鲜队由朴斗一在第42分钟打进一球将意大利挤出了八强。而在另一组,葡萄牙借匈牙利队踢伤贝利之机,彻底的将贝利送别本届世界杯赛场后,也从小组中脱颖而出。两支球队在八强战中相遇了!

尽管对手淘汰了意大利队,但在这场复赛的争夺中,葡萄牙队还是思想准备不足,低估了朝鲜队的水平。朝鲜队全体队员凭借充沛的体力和顽强的斗志拼搏在全场的每一个角落,开场仅仅20分钟,葡萄牙队就被朝鲜队打了个3∶0!!!就在这形势严峻的时刻,一名伟大的球员站了出来!!他就是葡萄牙足球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从来不怕任何对手的尤西比奥!!冷静了下来尤西比奥相信他们的水平在朝鲜队之上,而开场不利的关键是轻敌。在此之后,尤西比奥以少有的大将风度穿针引线,调度3条线,协调攻防节奏,并自己抓住的两次机会,在上半场将比分扳成了2:3。

下半场,葡萄牙队攻势更猛,很快尤西比奥的队友奥古姆攻进了一球将比分扳平。在此之后,葡萄牙士气大振,而朝鲜队的士气却因比分反平而一落千丈,再加上朝鲜人体力出现透支,已无力再抵抗葡萄牙人潮水般的进攻。在尤西比奥的带领下,葡萄牙人继续进攻,扩大战果,依靠尤西比奥本人再进两球,葡萄牙队以5∶3反败为胜。

这场比赛成了世界杯赛中的经典。朝鲜队虽败犹荣,不仅为亚、非、北美争取到了一张入场券,而且在决赛中第一次打入了八强,改变了世界足坛的等级制度观念,令世界足坛对亚洲足球刮目相看。而尤西比奥也使葡萄牙这个欧洲小国一跃成为欧洲足坛一支不可忽视的力,他本人也最终以9个进球成为本届世界杯的最佳射手,他的名字也永远留在了世界球迷的心中!

精彩指数:7

激烈指数:8

经典指数:7.5

二、第十五届世界杯1/4决赛巴西VS丹麦3:2

时间:1998年7月3日

知道丹麦足球是在1984年的欧洲杯,熟悉丹麦足球是在1986年世界杯上的那场北欧风暴,叹服丹麦足球是在1992年创造的那个安徒生童话,而1998年世界杯上,丹麦人给我留下的是那一场艺术的经典!

如果说1986年的北欧风暴的发起者是埃尔克耶尔和大劳德鲁普,1992年谱写安徒生童话的是舒梅切尔和小劳德鲁普,那么1998年世界杯上,大小劳德鲁普的联袂演出在我心中留下的却是一曲气壮山河的绝唱!

丹麦队在以一场赏心悦目的比赛中淘汰非洲雄鹰尼日利亚队之后,1998年7月3日,他们在世界杯1/4决赛中与夺标大热门巴西队相遇了。巴西队当时如日中天,由罗纳尔多、里瓦尔多、贝贝托等人领衔的攻击线几乎无坚不摧,前4场比赛攻进了10个球!但是丹麦队在劳德鲁普兄弟的带领下,并没有保守,而是一开场就和巴西人展开了对攻,一场惊心魄的比赛展开了!

开场仅仅两分钟,约根森便首开纪录,丹麦队迎来了一个美妙的开局。然而随后,巴西队展开了疯狂的反攻。仅过了不到10分钟,贝贝托就将比分扳成了1:1平。当比赛进行到第27分钟时,里瓦尔多展示出了其过人的球技。他得到罗纳尔多的妙传,轻巧地一趟将球控入小禁区,然后再面对一名后卫和门将的封堵小角度推射破门!2:1巴西队将比分超出了!

下半场,丹麦队在劳德鲁普兄弟的组织下,攻势一度盖过了巴西队。第50分钟,小劳德鲁普抓住巴西后卫卡洛斯的一次倒钩失误,真插禁区,面对出击的塔法雷尔,冷静地将球打入球门!2:2!感人的一幕在这个进球后出现了!兴奋不已的小劳德鲁普跑到场地边,躺在草地上,上身侧卧,左手托腮,向世人宣告,安徒生的睡美人醒来了!!!

然而比赛是残酷的,第60分钟,又是里瓦尔多,在禁区外跑动中,一记漂亮的贴地远射直入死角,使巴西队以3:2获胜。最终宣告了安徒生童话的终结!

尽管惜败于巴西,但这场比赛真正的诠释了丹麦人童话般的创造力!在看惯了挪威人乏善可陈的冲吊,瑞典死板的防守反击后,丹麦人却带给了我们童话般充满魅力的足球!!

精彩指数:8

激烈指数:7.5

经典指数:7.75

三、第十届世界杯决赛荷兰队VS联邦德国队1:2

时间:1974年7月7日

在第十届杯赛上,以前名不见经传的荷兰足球队向世界展示了一种崭新的战略战术---全攻全守,这是足球史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在半决赛以2:0淘汰了卫冕冠军巴西队之后,荷兰人在克鲁伊夫的率领下,向着世界杯最高的荣誉发起了冲击!而他们的决赛对手则是东道主联邦德国队。

一开场,荷兰队就打出了眼花缭乱的配合,直到克鲁伊夫最后得球突入禁区被无可奈何的德国人放倒,再到内斯肯斯点球得分以1:0领先时,离比赛开始才55秒,创造了当时世界杯赛史上进球最快纪录,更不可思议的是,一直到进球结束,德国人竟然在场上连球也没有碰到!!!但是,西德队并不惊慌,继续严谨有序地进行比赛。25分钟时,西德队也获得一次点球良机,由布赖特纳操刀命中,还以颜色。43分钟时,西德队的射门机器穆勒在12米处得球后转身射门,皮球擦柱而入,最终西德队第二次捧得金光闪闪的世界杯。

荷兰队与西德队的最终对决无疑是白热化的,英国裁判先是给了荷兰队一个点球,前卫尼肯斯一蹴而就,此时比赛才刚刚开始55秒种,创造了世界杯赛历史上进球最快的纪录。然而德国队迅速以特有的不屈精神挽救了自己的命运,25分钟时,西德队也获得一次点球良机,由布莱特纳操刀命中,将比分扳平。43分钟时,西德队的射门机器穆勒再次抓住机会,在球门前12米处得球后转身射门,皮球应声入网,德国队以2:1领先上半场。下半场,比分落后的荷兰队破釜沉舟地全线反扑,但西德队员们众志成城,最终保住了胜果,再次捧得了世界杯。

虽然没有夺得世界杯,但荷兰队的领袖克鲁伊夫以其出色的表现被评为最佳球员,而西德队的穆勒虽然本届世界杯中只打进4个进球,但他在参加过的两届杯赛共进14球,成为迄今为止世界杯赛史上进球最多的运动员。

精彩指数:8

激烈指数:8

经典指数:8

四、第十五届世界杯赛1/4决赛巴西VS荷兰3:2

时间:1994年7月9日

1994年第15届世界杯赛在美国举行,在这届被暴力和丑闻包围的世界杯上,在1994年7月9日的达拉斯棉花碗体育场,两支伟大的球队提前在1/4决赛中相遇了。很多人都认为巴、荷之战更应该在冠亚军决赛中进行。因为一些人在期待着巴西人能再创辉煌的同时,也实在不想看到当时欧洲最赏心悦目的球队--荷兰队过早的被淘汰;而另一些人在希望荷兰队能告别“无冕之王”的称号的同时也不希望四强中没有巴西队的身影,但事实却是那么的残酷,两支进攻打法的代表不得不过早的相遇!

果然,比赛一开始,两队便开始大打攻势足球,虽然上半场谁也没能叩开对方的球门,但双方你来我往攻守有序。易地后,巴西队一开场便掀起了进攻狂潮,罗马里奥、贝贝托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同伴利各进一球,巴西队两球领先!此时,比赛已进入下半场的中期,两球领先的巴西队似乎胜券在握。但荷兰人却在此时组织起了疯狂的反扑,博格坎普的劲射和温特的头球将比分扳平,全场巴西球迷一下子静了下来,而荷兰球迷却从沉寂变成了欢呼。就在这时,巴西队获得了一个距离球门30多米远的前场任意球,顶替莱昂纳多出场的老将布兰科以一记势大利沉的低平球,穿过人墙直入荷兰大门的死角!全场巴西球迷在沉默中爆发了!!!!最终巴西队淘汰荷兰队涉险过关,时隔16年之后再次杀进了世界杯赛的四强!

而另值得一提的是,在贝贝托打进本场比赛第二个球后欣喜异常,罗马里奥和津霍同他一起跑到边线,共同为他刚出生的孩子做起了那个著名的“摇篮”庆祝动作!这个庆祝动作后来也成为许多球员争相效仿的进球庆祝动作,成为了进球庆祝动作中的经典之作!

精彩指数:8

激烈指数:8.5

经典指数:8.25

五、第十六届世界杯1/8决赛阿根廷VS英格兰6:5

时间:1998年6月30日

1998年第十六届世界杯赛在法国举行,本届杯赛的参赛球队首次由24支扩大到32支,而在这届世界杯上,两支老冤家阿根廷队和英格兰队再次相遇了。在本届世界杯上,阿根廷已改变了90年时给人的保守印象,小组比赛发挥淋漓尽致,三场比赛攻进七球且一球未失;英格兰队则在走技术化道路后终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身体和技术的融合使他们的足球更加好看。所以无论是哪个队被淘汰,都是世界杯的损失。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英格兰队主教练霍德尔是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赛阿英之战的场上队员,并且马拉多纳攻进的历史最佳进球就是从他开始的,所以此战对于霍德尔来说还有复仇的意味!

比赛开始的10来分钟极具戏剧性!刚开场5分钟,阿根廷队的西蒙尼带球突入对方禁区,英格兰队的门将西曼将他扑倒,被丹麦籍主裁判尼尔森判罚了“极刑”,巴蒂的点球使阿根廷人的第一次进攻便告得手!但5分钟后,只有18岁的欧文得球带入对方禁区,致使阿根廷队的阿亚拉犯规,同样获得一个点球,希勒操刀命中,扳成1:1平。

在这之后,比赛进入了高潮!贝克汉姆一记准确长传,欧文利用速度甩开阿根廷队后卫3号查莫特,然后盘过2号阿亚拉,迎在出击的阿根廷守门员之前,禁区内右脚挑射,球挂球门右上角入网,欧文这位18岁少年以这粒气势如虹的进球确立了其在世界足坛天才少年的地位,并使英格兰队2:1领先。

而失球后的阿根廷队大举进攻,在上半场补时阶段,阿根廷队获前场任意球,巴蒂虚晃掩护,贝隆看似射门却直塞埋伏在禁区左中路的扎内蒂,不知所措英格兰人只能目瞪口呆的看着没人盯防的扎内蒂左脚劲射将比分扳平。这个进球的配合和战术安排足以载入足球的教科书!

下半场贝克汉姆的不冷静和西蒙尼的假戏真唱又成为历史上的经典记忆。在贝克汉姆被红牌罚下后,英格兰队虽处劣势,但却非常顽强!甚至在终场前曾由坎贝尔攻入一记头球,但被判犯规在先,进球无效!就这样,比赛通过了加时赛进入了点球大战!

第一轮,阿根廷的贝尔蒂和英格兰的希勒均弹无虚发,总比分3:3;第二轮,克雷斯波和因斯的打门都被扑出,比分仍然停留在3:3;之后两轮,双方均命中,比分升至5:5后,关键的第五轮开始了!!阿根廷队阿亚拉首先射中后,英格兰队第五个出场的巴蒂的射门却被阿根廷门将了出去!

两个戏剧性般的点球,两个美轮美奂的进球,夸张的表演和年少红牌的代价,以及惊心动魄的点球决战,一场比赛集中了那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要素,在世界杯历史上绝对是少有的!!

精彩指数:8

激烈指数:9

经典指数:8.5

六、第十三届世界杯1/4决赛阿根廷VS英格兰2:1

时间:1986年6月22日

所谓“上帝之手”和“世纪最佳进球”早已成了广为流传的足球故事,而那都出自同一场比赛!在1986年世界杯的四分之一决赛上,阿根廷和英格兰两个风格迥异的世仇球队在墨西哥城书写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由于马岛之战,两个国家已成为政治上的仇人,在足球场上,阿根廷人要报战场上的一箭之仇!因此,开场之后,双上很快就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先是比尔兹利接霍德尔传出的一脚快速直塞球突入禁区,门将蓬皮多滑倒,使比尔兹利直接面对球门,但他的射门却打在了边网上。随后马拉多纳在距球门25码处罚出一个弧线球,球擦着球门立柱飞出。

下半场开场后6分钟,争议出现了!!!!在英格兰禁区右侧,巴尔达诺传球被英格兰后卫铲到,球变向高高飞起,马拉多纳突然插上,跳起用手将球击过已经出击的希尔顿的头顶飞入球网!!突尼斯裁判判进球有效!!!英格兰人抗议无效!!!!

而正当英格兰人被这次意外打击还未回过神来,更精彩的一幕出现了!!!马拉多纳他在自己的半场拿球后,开始从右路带球,他从霍德尔身边跑过,躲开了比尔兹利和雷德的拦截快速前进,摆脱了另外两名英格兰队的后卫芬维克和布彻,晃过希尔顿,直接将球打进球门,在第55分钟使比分变为2比0。“世纪最佳进球”诞生了!!!!!!

但英格兰队并未就此放弃。第70分钟,巴恩斯的上场使英格兰的进攻更加犀利。第81分钟,巴恩斯在左翼突破传中,莱因克尔打入了其本届比赛的第六个进球,英格兰人的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第86分钟巴恩斯又一次从边路突破,与英格兰队扳回比分的那次突破如出一辙,莱因克尔也又一次出现在另一端,但这一次,又是门柱救了阿根廷!!!

在这场比赛中,替补上场20分钟的巴恩斯6次突破均成功,射门一次在门框内,传中三次也均形成射门,其中助攻一次,从此确立了巴恩斯在国家队的主力地位。而莱茵克尔也凭借本场比赛的第6个进球成为了本届世界杯的最佳射手。然而这一切,在马拉多纳的两记可以载入史册的进球面前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这场比赛都是世界杯历史上最精彩的比赛之一!!!!

精彩指数:9

激烈指数:8.5

经典指数:8.75

七、第十二届世界杯复赛意大利VS巴西3:2

在因打假球而受到长达两年之久的禁赛之后,保罗·罗西通过这场比赛实现了自己和所有意大利球迷的梦想!贝阿尔佐特率领的意大利队挑战桑塔纳率领的巴西队,双方争夺的是进入半决赛的名额。在小组赛中巴西队三战全胜打入10球,而意大利队小组赛中一场未胜,仅因进球数多勉强出线;而在本场比赛前,意大利队只有获胜才能晋级,而夺冠大热门巴西队只需打平就可出线。无疑,更多的人看好的是巴西队!

交战刚刚开始,双方就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重压之下的比赛不得不经常被犯规所打断。济科和他的队友们占据了场上的主动,但意大利人却最先收到了效果。

时间刚刚过了5分钟,卡布里尼在右路接到同伴传球时,及时发现了正在向禁区内跑动的罗西,立即传出了一脚极为精准的传中球,罗西以一记漂亮的头球首开纪录!1:0!!!

为了扳平比分巴西队开始大举压上,第10分钟,巴西前锋塞尔吉奥在面对守门员佐夫时将球打偏,错失良机;一分钟后,莱昂德罗以其独特的个人突破搅乱了意大利人的防线,但被佐夫化解了这次险情。而与此同时,意大利队使出了他们拿手的防守反击战术,罗西也为队友格拉兹亚尼创造了一次扩大比分的机会,但后者将近在咫尺的射门打飞了!

良机错过很难再来!第12分钟,苏格拉底的射门将双方带回了同一起跑线,而巴西队丝毫没有见好就收的表示,继续向对方大门施加压力,意大利人的防守渐渐有些凌乱,第13分钟,詹蒂莱以一个凶狠的动作铲倒了济科,并因此吃到了本场比赛的第一张黄牌。巴西人将对手压制在半场之内,但是第25分钟,后卫球员的一次大意使他们再次陷入困境。后卫莱昂德罗在自己后场传球时太过疏忽,在没有任何球员逼抢的情况下,他竟然直接把球踢向了保罗·罗西!!这位机敏的前锋截下皮球,并以一记劲射破门得分,令巴西队不得不重新展开一场追逐对手的竞赛!!

比赛似乎在重复前面的进程,失球后的巴西队通过精彩的传递、娴熟的配合围着对方禁区猛攻,而意大利人则在队长佐夫的率领下全力防守,顽强地捍卫着他们微弱的优势。第41分钟,济科带球突入禁区,詹蒂莱无奈之下将其拉倒,但由于用力过猛,他竟将济科的球衣都扯破了,但主裁判却示意比赛继续……

下半时两队的足坛巨星各显其能,比赛的每一分钟都紧张而激烈,机会频频出现,却又总是无情地从队员脚下溜走。观众尽情享受着这一切,巴西队继续占据攻势上的主动,而意大利队则冷静地等待机会出现,准备给对手送上一次致命的打击。

下半时开场仅仅两分钟,法尔考便获得了扳平比分的绝佳机会,但是他的吊射却滑门而过;塞尔吉尼奥的单刀球竟又一次被佐夫拒之门外;塞雷佐接儒尼奥尔的妙传起右脚打门,皮球迅疾如电直飞球门死角,可是这次立柱帮了意大利队的忙,南美人再一次无功而返……不过最终,巴西队终于还是扳平了比分!法尔考在右路接到儒尼奥尔的传球,与此同时塞雷佐掩护性的跑位拉出了空当。但见法尔考做了一个传球的假动作,然后向前一趟晃开防守队员后拔脚怒射,皮球越过佐夫直入大门死角,两队再次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巴西队只要打平就能进入四强,但是球员们似乎并没有把意大利队放在眼里,进攻的欲望没有丝毫下降,但是他们糟糕的后防线再次给了他们沉重一击!第74分钟巴西后卫回传,守门员佩雷斯在没人逼抢的情况下,将球拍出了底线,送给了意大利队一个右侧角球机会。塔尔德利开出角球,巴西队后卫抢到第一落点将球顶出禁区。当皮球被踢回到小禁区时,球很靠近球门,更靠近巴西门将佩雷斯,可是他的动却非常的迟缓,而说时尺那时快,保罗·罗西这位神奇的射手如同幽灵一般出现,抢在门将之前将球送入网窝,完成了他本场比赛的帽子戏法!!!

巴西队第三次落后于对手,而且比赛的时间所剩无几,除了放手一搏之外他们已经别无选择。意大利队全线后撤,拼命抵御对手的狂攻。即便如此,巴西人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比赛的最后时刻,桑塔纳的弟子们着实创造了几次得分机会。但最疑终,在佐夫的带领下,意大利队击败了夺标呼声最高的巴西队,昂首挺进半决赛,保罗·罗西也一战成名,并最终帮助意大利队捧起了世界冠军的奖杯!

1982年世界杯中央电视台首次现场直播,是中国球迷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到世界大赛的冲击!在本届世界杯上,许多中国球迷纷纷找自己喜爱的队伍,尤其是巴西队,更是成为当时中国球迷的最爱!!在这场比赛巴西队被淘汰出局后,许多中国球迷都流下眼泪;而看到济科手拿着已被撕碎的球衣,黯然神伤的走出球伤的镜头,更是让无数喜爱巴西、喜爱济科的球迷的心碎得像那球衣无法缝合!!!

精彩指数:9

激烈指数:9

经典指数:9

八、第九届世界杯半决赛西德VS意大利3:4

1970年6月17日

那些还记得1970年半决赛的老球迷将不会忘记这有史以来最富戏剧性的比赛之一!这也是两种阵型之间的决战——混凝土般的防守和充满灵感的前锋之间的对决!

1970年世界杯半决赛上,意大利与西德队之间展开了一场异常艰苦而惊心动魄的雨战,两队一直打到120分钟才分胜负。上半时第8分钟,意大利队波宁塞格纳同里瓦在快速反击中打出一个漂亮的二过一,随后前者在16米外劲射率先破门,1:0!

随后德国人开始了反击,其中奥维拉斯的射门却轰中横梁。但整体上意大利的防守十分严密,1:0的比分一直保持到比赛行将结束的伤停补时阶段。但就在最后时刻,西德队的坚韧不拔再次让人惊叹!第90分钟施奈林格在点球点附近的头球将比赛拖入了加时赛。

在加时赛中,西德队传奇射手盖德·穆勒先进1球,3分钟后意大利队布尔尼奇将比分扳平,接着意大利里瓦又攻进1球,再度领先。可好景不长,穆勒帮助西德队再次将比分扳平。眼看点球决战即将到来,意大利的传奇人物里维拉再攻入1球,并最终将比分锁定在4:3,意大利人惊魂未定地闯入决赛。而这场比赛创造的在加时赛中梅花间竹般打进5球的纪录至今仍然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在这场当年曾被称为“20世纪最精彩的比赛”中,最令人难忘的还不是那梅花间竹般的进球,而是足球皇帝弗朗茨·贝肯鲍尔带领德国队展示的那种钢铁般的意志!贝肯鲍尔在第65分钟肩膀脱臼,可是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没有下场休息,而是打上绷带,吊着胳膊继续驰战斗,真到比赛的最后一刻!!在比赛结束后,在墨西哥的烈日下激战了2个小时双方队员都精疲力竭地倒在地上,而全场观众在一片沉寂中默默地向双方表达了无限敬意,因为这是一场男人间的真正较量!!

无论是作为球员还是教练,贝肯鲍尔无疑都是足球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重新诠释的"自由人"的角色,也成为足球史上重要的一笔!!

精彩指数:8.5

激烈指数:10

经典指数:9.25

九、第十二届世界杯赛半决赛联邦德国VS法国8:7

时间:1982年7月8日

1982年第12届世界杯赛在西班牙举行,本届杯赛决赛阶段的参赛球队第一次由16支扩充为24支。

非洲的阿尔及利亚队在小组赛首战中以2:1战胜了被认为是夺标“大热门”的联邦德国队,轰动一时!但联邦德国队虽然一路磕磕绊绊,但终于还是杀入了四强,和法国队在半决赛中相遇了。当时拥有鲁梅尼格、利特巴尔斯基、费舍尔以及赫鲁贝什等著名球星的西德队赛前就被认为是本届杯赛夺冠的大热门,而法国队则因拥有“任意球之王”美誉的普拉蒂尼做为核心的中场铁三角的出色发挥而让人刮目相看!

上半场西德队的利特巴尔斯基率先发难,攻破了法国队的球门,但随后不久德国队门将舒马赫禁区内出击时,对法国队的巴蒂斯通严重犯规,不但撞断了对方的门牙,并造成对方脑震荡下场,而裁判却并未出示任何警告!后来普拉蒂尼点球反平比分后,双方都再无建树,只得进行30分钟的延长期比赛。加时赛中,踢法华丽的法国队突然发力,由特雷佐和吉雷瑟在开场八分钟之内连入两球,这个时候谁都认为法国队将进入最后的决赛!

但一向以坚韧和顽强著称的西德队,这时却放开手脚做殊死一搏,因前一场比赛而受伤的鲁梅尼格临危受命,带伤上场,仅过了四分钟,鲁梅尼格就在禁区内射门为西德队扳回一分,德国人备受鼓舞,愈战愈勇,第108分钟,费舍尔接队友传球禁区内用一个技惊四座的凌空倒勾打门为西德队追平了比分。

双方120分钟战成3:3平!只好进行世界杯历史上的第一场点球决胜!

在残酷点球决战中,有着钢铁般神经的德国人笑到了最后!赫鲁贝什一脚定乾坤,联邦德国队以8:7的总比分击败法国队而闯入了最后的决赛!

精彩指数:9

激烈指数:10

经典指数:9.5

十、第十三届世界杯1/4决赛巴西VS法国4:5

时间:1986年6月21日

自1958年以后的30多年里,不论是哪届世界杯,巴西队从来都是夺冠的大热门,本届也不例外。而本届世界杯的另一大热门则是法国队,他们挟84年欧洲杯冠军的余威,也想一品世界杯的美酒。双方的阵容更可谓豪华,巴西阵中拥有济科、苏格拉底、法尔考、儒尼奥尔、卡雷卡、穆勒等一批球星,而法国队阵中有如日中天的普拉蒂尼,他与蒂加纳、吉雷瑟所组成的中场铁三角1984年在欧洲无坚不摧,以全胜战线夺得了欧洲杯!更重要的是,这两支球队都是华美的艺术足球的代表,他们所带来的赏心悦目的比赛,令无数球迷难以忘怀。

开场不久,巴西队凭借良好的控球意识,在法国队的禁区前沿经过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配合,由卡雷卡在葫顶处接球,抬脚就射,率先攻破了巴茨把守的大门。失球后的法国队并不慌张,冷静地寻找战机,并由普拉蒂尼接右路传球,在远端门柱左脚推射扳平了比分,并打破了巴西门将卡洛斯本届世界杯401分钟不失球的纪录。

此后,双方陷入了僵持阶段,但场面依然精彩。下半场快结束时,巴西队在禁区内创造了一次点球的机会,但因伤刚刚替补上场两分钟的济科的射门竟让法国队的门将巴茨扑出,错失了一锤定因的良机。据说,在此之前,一代巨星济科已经连续打进了99个点球,但就是这第100个点球使他抱憾终身!

加时赛1:1的比分没能改写,只好凭借残酷的互罚点球来决定胜负。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点球大战中,巴西另一巨星苏格拉底和法国队传奇球星的普拉蒂尼匪夷所思的相继失手;但这一次,上帝站在了法国队一边!同样是打在了门柱上,法国队的射门弹出后撞在巴西守门员身上再次弹入大门,虽然巴西球员提出了质疑,但主裁仍认为进球有效(国际足联也在此之后对互罚点球的进球规定进行了修正,让可了这种进球);而巴西队儒尼奥尔射中门柱的球却弹了出来。法国队在这场世纪之战中,终以5:4的比分淘汰了巴西队而进入四强。

这一场被国际足联专业人士称为世界杯历史上的最经典之战,充分向人们展示了两队的出神入化的球技与顽强的意志品质,而其跌宕起伏的进程更是时时扣人心弦。可以说,这场比赛是艺术足球的巅峰之作,看过这场比赛的很多人,至今想起那场比赛时,一切都仿佛仍在眼前!!!!

精彩指数:10

激烈指数:10

经典指数:10

为什么欧洲七年战争没有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是双方没有世仇,第二是荷兰许多大牌曾在德甲效力。第三是政治上荷兰和德国的关系一向比较好。虽然英语是荷兰的第一外语,但是许多荷兰人都会说德语。其中没有在德甲效力过的范佩西在接受德国电视台采访时也是说的德语。在语言上起码就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30年战争各国的政治军事博弈?

七年战争才应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参战国家,地区多,包括整个欧洲,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亚,以及南美洲。

二:持续时间长。

三:普鲁士14岁以上青年全部战死,整个欧洲几乎打光了一代人。

四:历史意义大。

英国:开始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加拿大全部归顺大英帝国,印度不再是以前的英法共管而成了英国独占,法医联合舰队彻底沦陷。

拓展:

双方阵容。

英国,普鲁士,汉诺威,葡萄牙为一方。

法兰西,奥地利帝国,西班牙,沙俄帝国,瑞典王国,萨克森王国,波兰公国,巴伐利亚等为一方。

中立国:荷兰,丹麦。

第三参战国(无盟友宣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VS奥地利帝国

大战起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奥地利在波西米亚不稳,普鲁士在西里西亚不稳,英国在汉诺威不稳等。

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莎不能容忍西里西亚从自己的领土分离出去,她表面假意割让作为和平的条件,却把和平变成了停战,欧洲正在蓄势待发。

玛丽亚特蕾莎决定带头投掷第一枚命运的骰子,她注意到俄国日渐强大的力量,这是由彼得大帝所创造的,俄国女沙皇也想扫清普鲁士这块绊脚石,于是和奥地利进行了秘密会晤。

玛丽亚特蕾莎内心也想和英国重新结盟,可是这个念头却因为英国片面承认西里西亚归属普鲁士而破灭,于是她把目光转向了离普鲁士最近的萨克森王国和波兰。

英国和法国是世仇,英国皇家海军不断在海外袭击法国商船,为了报复,法国三番两次组织登陆部队并且让苏格兰和英格兰对立,奥地利首相考尼茨向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提出解除联盟的条例,路易十五觉得奥地利这个提议非常荒唐直接拒绝。

考尼茨没有放弃,在女王的支持下他提出了另一项致命诱惑:如果法兰西与普鲁士解除联盟并且加入奥地利对普作战,那么法兰西可以获得奥属尼德兰的五个城市。

路易十五认为普鲁士并没有反法倾向,加之他认为奥地利是在把他拖入战争的泥潭,又一次拒绝了提议。

英国首相老皮特天天在议院大肆吹鼓,目前英国,奥地利,俄国是同盟,现在只要把法兰西的盟友普鲁士拉拢过来,就能建立英,普,俄,奥反法大同盟,议会渐渐被他说动,遂向普鲁士国王绯特烈提出共同防御的建议。

绯特烈觉得现在他不得不签订这项条约了,现在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俄奥联盟,他是招架不住的, 他希望用英国来遏制俄国的进攻,如果俄国退却了,奥地利也不敢贸然行动。

条约规定普鲁士有义务向汉诺威地区提供1.3万的军队,指挥官由英王乔治二世之子坎培拉公爵担任,任何国家对汉诺威地区的进攻,普鲁士有义务出兵保护,作为交换,一旦普鲁士被宣战,视为对英国本土宣战。

这项条约的签订奥地利和俄国无不觉得被英国出卖了,考尼茨知道自己的机会到了,这次无论绯特烈怎么解释路易十五都不相信他的诚意了,那么法国找谁呢?奥地利吗?他们是世仇,俄国吗?英国人已经用金钱摆平,这个时候奥地利提出逆转结盟,法兰西与奥地利正式结为同盟,法兰西出兵13万人,军费由奥地利和法兰西共同承担,路易十五计算过,只要可以得到比利时地区,那么就算他把所有的殖民地丢给英国都在所不惜。

绯特烈呢? 他的手里有一支父亲留给他的7万人王牌军队,他把军队扩充到35万人,利用严酷的刑法鞭打军队,要求他们在战场上绝不后退半步,绯特烈拥有全欧洲最强的军队包括他本人在内最好的将领。

这支部队是他的全部,他的财政花销75以上都在这支军队上,为了能得到消息,绯特烈向欧洲派出了数以千计的间谍,得到的回馈就是预计在明年春季,将会有超过85万的俄奥联军,绯特烈知道如果等到那一刻那么除了亡国没有其他办法,他的王国是破碎的零件拼凑起来的,他不能地主阶级索取太多,他最终决定先发制人。

绯特烈希望拉拢萨克森王国,他向萨克森国王提出:如果两国联盟,那么普鲁士会把波西米亚地区划给萨克森王国作为补偿,萨克森国王对这种强盗行为嗤之以鼻,公然表达了自己的反普情绪,绯特烈于是下令大军进攻萨克森,同时告知英国政府和自己必须先发制人的处境。

2天后英国政府回应对绯特烈的做法表示谅解,萨克森王国无法阻挡欧洲最精锐的部队,在抵抗了3天后宣布投降,绯特烈搜刮了其国库,找到了俄奥肢解普鲁士的铁证。

至于法兰西,绯特烈相信他也参加了这次行动。

特蕾莎女王宣称这都是绯特烈捏造的,要求全欧洲帮她对付这个恐怖的敌人,欧洲各国深表同情,普奥正式开战。

英王乔治二世悲剧的发现大联盟计划彻底破产,他心爱的汉诺威地区就要保不住了,这个时候考尼茨送来了一项致命诱惑:如果英国保持中立,那么奥地利承认汉诺威神圣不可侵犯。

老皮特本来想放弃这个悲剧的盟友,可是1周后英国突然宣布加入战争,并且支付16万英镑在汉诺威组建了“观战”部队,另一方面给了绯特烈80万英镑作为支持,老皮特觉得,如果普鲁士拖住了法兰西,那么英国可以从容在海上与法兰西和宿敌西班牙展开决斗。

结局以英国大胜,普鲁士惨胜而告终。纯手打,详情请了解七年战争及外交革命。

三十年战争,是决定欧洲西北部国家综合发展水平超越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南欧地中海国家的决定性时期,非常值得研究的。

参与30年战争的国家非常多,现在先说说主要大国的一些政治军事行动:

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线索:

哈布斯堡的皇帝查理五世(1500-1558)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和西班牙王国一起的共主皇帝,到了17世纪初,神罗帝国的帝位属他的侄孙子马蒂亚斯,马蒂亚斯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矢志扼制帝国境内新教的扩张。他看到德意志境内的七大选帝侯中,3个(勃兰登堡,萨克森和普法尔茨)已经属于新教国家,(自12世纪以来,德意志地区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一直都是由若干个选帝侯选举产生),关键的一票就是波希米亚国王了。当时波希米亚国王是自己兼任,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但他没有儿子,将来皇帝和波希米亚国王两个位子都要选举,万一波希米亚选出的国王是个新教徒,那么七大选帝侯的力量平衡一定会倒向新教一边,很可能会所选出一位新教徒皇帝。这是马蒂亚斯所绝对不能容忍的。马蒂亚斯就着手让自己的堂弟斐迪南先接替自己出任波希米亚国王,这样,将来菲迪南可以先掌握波希米亚王位,再进一步接替马西亚斯的皇帝位。

波西米亚的新教徒当然不满这样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担任他们的国王,他们组建一支军队和皇帝公然对抗,这就成了30年战争的导火索。马蒂亚斯于1619年驾崩,斐迪南(斐迪南二世)继任神圣罗马帝国国王,波希米亚反政府的新教徒拒绝承认皇帝菲迪南二世兼任国王,把捷克的王冠献给了新教的帕拉亭选帝侯菲德列。德意志新教诸侯大多数站在捷克一边,而皇帝菲迪南获得天主教诸侯联盟的支持,以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为首。三十年战争正式爆发。

皇帝的堂兄弟亲戚西班牙王国最为大力地支持斐迪南二世。

西班牙的线索:

在三十年战争战争前100多年,西班牙刚刚完成了几世纪的再征服过程,正是民族情绪高涨,宗教狂热蔓延的时候,完全没有欧洲大陆各国新教旧教的争斗,相反正是天主教正统信仰的最热烈拥护者。在欧洲西班牙国王不仅拥有西班牙本土,而且在意大利的好多地方,和尼德兰地区(今天的荷兰、比利时)领有土地。在1618年三十年战争开始之时,西班牙的一代雄主腓力二世刚去世不久,继任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和腓力四世)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皇帝和德意志旧教联盟,不但提供财政援助,也曾经借兵给皇帝。

但是,西班牙当时面对着自己的棘手问题,他们希望重新兼并已经处于停战状态的荷兰共和国,后者亦希望夺取西属尼德兰更多的土地,结果,在1621年两国战事重启后,西班牙无力再派尼德兰驻军帮助德意志皇帝作战。

英格兰的线索:

1603年一代英主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去世,三十年战争的时期,英国正是詹姆斯一世的后期和查理一世的前期。英国作为一个新教国家,当然是支持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掌握实权的白金汉公爵没有直接出兵支持新教联盟,而是通过在尼德兰打击西班牙的势力,和提供一些财政援助,间接支持新教联盟。白金汉公爵在1628年遇刺身亡后,查理一世要筹集军费增加捐税,和国会矛盾激化,由此导致英国革命。所以在三十年战争的中后期,英国国内实际上在打一个平行的内战,无瑕顾及欧洲大陆上的大混战。

法国的线索:

纳瓦拉王国波旁家族的亨利四世(1553—1610),以法国南部胡格诺派新教领袖的身份参战,最终成为笑到最后的人,他开启了法国波旁王朝,在亨利四世即位前,为了照顾法国大多数老百姓是天主教徒的事实,他又一次改宗天主教,作为妥协的姿态,才得以继承王位。但是他即位以后,颁布“南特敕令”,促成了旧教和新教的和解。可悲的是,这位奇才君主后来被刺身亡。三十年战争开始的时候,正是其子路易十三当政,路易十三朝的朝政掌握在权相,红衣主教黎塞留的手里。基辛格博士在《大外交》一书中高度评价黎塞留的政治才能,黎塞留在三十年战争中的作为,支持新教方面,让法国渔翁得利,大大改善了法国在欧洲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为最终打破哈布斯堡家族对法国的包围圈迈出了第一步。

鉴于法国是后来才介入战争的,而神圣罗马哈布斯堡家族因仅能控制自己的领地奥地利,并没常备军,故言之,大体上,30年战争,是日耳曼小国(包括斯堪的那维亚国家)之间造成的大规模战争!

波西米亚-普法尔茨阶段(1621-1625)。

正当普法尔茨选帝侯高兴得去捷克接受波西米亚新教徒给与的王位时,驻西属尼德兰的西班牙大将斯皮诺拉(Spinola)侯爵集结了2W精兵对普法尔茨(此地为接近先比利时和卢森堡边境德国正西部莱茵河沿岸)本土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同时,皇帝另一支倚重的力量-----拥有常备军的巴伐利亚接受了皇帝的优厚条件(对普法尔茨的战争获胜后,败者的选帝侯地位和大部分土地转给巴伐利亚),派出老将提利(提利是皇帝一方仅次于华伦施泰因的著名将领)率领的一支5W人的军队,于1621年在捷克发动了白山战役,新教方面的主力溃败。此役直到1625年,提利和斯皮诺拉的天主教军队(尤其是前者),通过部队机动,始终将新教的三支部队(除了捷克新教徒的军队外,还有安哈尔特军和曼斯菲尔德领导的雇佣军)分隔开,最终给予各个击破。普法尔茨选帝侯逃亡荷兰,巴伐利亚公国如愿得到了皇帝许诺的利益,西班牙军则回师比利时继续和荷兰人作战。

丹麦阶段(1625-1629)。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从事后的情况看,德意志东北部的2个重要新教公国------萨克森和勃兰登堡(此时的该国远不是后来的铁血国家,而更象一支鱼腩部队),并不见得积极参与新教方面对抗天主教的战争,而总希望守住自己的那小片领地走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斯堪的纳维亚2国------丹麦和瑞典则都向英法两国表示了出兵意愿和要求资助军费的价码。丹麦比瑞典更先介入的原因,一方面丹麦的出价比较低,而且丹麦国王还兼任德意志的荷尔斯泰因公爵,本身就算是德意志诸侯之一,师出有名,另一方面,瑞典还在忙于与波兰的战争,并不积极干预德意志事务。於是1625年丹麦国王克里斯汀四世率5万丹军进兵德意志。由此开始了三十年战争的丹麦阶段。

此时旧教方面的头号将领------华伦斯泰因开始崛起。

此人是支持天主教的捷克人,早年借助婚姻得来的可观财富募集了大批雇佣军,早在1617年因支持皇帝对意大利威尼斯的战争中获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信任”,他也在家乡参与了1620年代初期对新教徒的战争,事后没收了大批新教贵族的庄园,并获得了皇帝赋予的铸币专利权,变得“富可敌国”。当丹麦大举进攻时,皇帝急需一支自己的军队,华伦施泰因不失时机地主动向皇帝提出,为皇帝组建一支5万人的大军,招兵费用完全由自己承担,交换条件是,在军官任命上华伦施泰因享有全权,作战上也享有机断专行的权力。这样一支大军的维持费用从哪里来?华伦施泰因提出的办法是“以战养战” (意思就是鼓励将士掠夺)。

华伦斯泰因事实上有自己的一套设想,他远比皇帝那套“铲除新教”思维要远大得多,对他来说新教或者旧教的分裂和战争都是无谓的,都是德意志民族分裂和痛苦的根源,德意志,应该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象英吉利、法兰西那样来统治。而这种统一,应该在皇帝的名义下,由他来亲自完成。皇室只是一面旗帜而已,实质是国家的统一,和他本人大权独揽,挟天子以令诸侯。由于这一点,很多原来新教方面的将士都归到他的旗帜下,很快他就能形成一支近4W人的军队。

新教一方有3支部队,1,丹麦国王亲自率领的丹麦军队,在德意志西北部和提利的巴伐利亚军成对峙状态;2,新教的雇佣军,由上次被提利击败的曼斯菲尔德率领,在荷兰境内重整旗鼓后进军到德意志东北部;3,帝国的极东部今罗马尼亚西部一带,和土耳其关系亲密的特兰西瓦大公,要抢夺皇帝兼任的匈牙利国王王位。

华伦斯泰因很精明地选择了曼斯菲尔德作为第一个对手。首先,华伦斯泰因熟悉曼斯菲尔德,在捷克和他们交过战并获胜;第二,特兰西瓦事实为奥土之间的一个缓冲国,如果全力打击它,可能引发和土耳其的战争,况且特兰西瓦大公本身因为清楚自身实力,对战争没信心,容易“被敲山震狐”;第三,丹麦方面,华伦斯泰因清楚,因为之前提利已经建立了足够强大的威信,尽管华伦施泰因是帝国军队总司令,地位高于提利,但如果和他们的巴伐利亚军在德意志西北部合作打击丹麦军,人人都认为是提利和巴伐利亚方面的功劳。这对于华伦斯泰因和他的大一统德意志理想不利。

结果华伦斯泰因凭借他老谋深算,后发治人,谋定而后动,在易北河沿岸的德骚反围城战-反击战击败了曼斯菲尔德。此后,特兰西瓦大公果然毫无战意,和帝国军签订了和约。

提利方面的巴伐利亚军也得到了华伦斯泰因派遣来的部分援军,击败了丹麦军主力,迫使其退回本土。帝国军则把曼斯菲尔德雇佣军的残部追到帝国极东部并迫使其解散后,曼斯菲尔德本人则不久后病逝于意大利,华伦斯泰因便挥师大军7W,浩浩荡荡开赴日德兰半岛。以皇军总司令的身份,接过提利的前敌指挥权,打发提利带着本部兵马退到明斯特-科隆一带,美其名曰“警戒荷兰方向”,其实华伦施泰因是要独占打垮丹麦强敌的功劳,提高个人威望。丹麦根本不是帝国大军的对手,华伦施泰因占领了整个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外加上日德兰半岛,这已经是丹麦所有的欧洲大陆领地,逼得丹麦国王只能漂流西兰岛,菲英岛等地。

华伦斯泰因第一次被去职。

天主教方面的诸侯对于华伦斯泰因非常疑惧,后者在战时向路过各诸侯国征收赋税,甚至烧杀抢掠,让让诸侯们怨声载道。而华伦斯泰因本人也有致命弱点,对于那些世代锦衣玉食的公侯贵族,他一直都是毫无恭顺,骄横跋扈。实质问题还是“统一和割据的对立”,诸侯们认识到,要维护他们自己的独立,就要先从华伦施泰因下手,除去这个眼中钉。1630年的德意志皇帝和诸侯大会中,所有诸侯,不论新教旧教,一致要求皇帝撤换华伦施泰因,甚至威胁说,如果皇帝继续任用华伦施泰因,那么德意志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将联手在法国的支持下反对皇帝。

皇帝本人也不再信任华伦斯泰因。后者经常擅自和勃兰登堡、萨克森新教诸侯和丹麦接触,给他们的和平条件非常优越,尤其是丹麦,“几乎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丹麦国王就可以恢复战前的所有领地。”这一点他是有深谋远虑的,尽管丹、瑞两国都是新教国家,但一直是世仇,瑞典介入战争是迟早的事情,保持丹麦的一定力量,必能给以后更强大敌人瑞典以背后一刀。东北德意志诸侯本来也不希望和皇帝长期做对,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同样能让他们不至于在以后那么密切地追随瑞典。皇帝的设想则是“铲除新教”,和华伦斯泰因观念不合,最终,同意了后者的一纸辞呈。

青年时代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

1611年,17岁的古斯塔夫即位成为瑞典国王,这是一个年轻充满朝气的朝廷,他的首相和挚友奥克森斯滕(Oxenstiern)当时也不过28岁。1615年,21岁的古斯塔夫向俄国宣战,在不长的时间内,瑞典一举夺取了俄国整个波罗的海周边的领土,从此俄罗斯成为一个内陆国家,直到一百多年以后沙皇彼得大帝时代,才又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

与俄国的战争告捷之后,瑞典有一段为时五年的和平时期。古斯塔夫抓紧这段时间整顿瑞典军队,不但练兵,而且推行许多军事制度改革。他率先实行了国家征兵制度,并统一了军装,而且严肃了军纪,这样让瑞典军队因为避免了因“以战养战”而带动大量随军家属的情况,军队机动性大幅提升。战术上,继承了荷兰莫里斯亲王对西班牙方阵的改革,古斯塔夫二世完成了由方阵兵团向滑膛枪手队列齐射方式的过渡;1629年他组建了第一个独立炮兵团,由27岁的托尔斯滕森指挥(后来成为元帅和瑞典军团总司令),下辖4个炮兵连,还有一个野战工兵连和一个特种爆破连。并且着重提升炮兵的机动性,让他们能能够和步兵骑兵联合作战。

通过这些改革,瑞典作为一个人口上的小国,他们的军队有了很强的单兵战斗力,早在介入德意志战争之前,瑞典军队在波兰把有旧教国家支援的波兰军队打得大败。

三十年战争的瑞典阶段。

1630年,在法国财政的大量支持下,古斯塔夫二世率领1.3W瑞典军队在德意志登陆。一开始,政治形式没有他设想的那么乐观,新教的两大选帝侯,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都拒绝给他任何支持,甚至拒绝瑞军过境,北德的新教诸侯想在旧教的皇帝和新教的入侵者瑞典国王之间,找寻一条“中间道路”。针对这种情况,古斯塔夫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在荷兰海军的支持下,瑞典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的什切青,然后再一步一步沿奥德河上溯,向德意志纵深深入。并从瑞典接受援军,也收编其他国籍的雇佣军来壮大力量。在战争的这个阶段,古斯塔夫的对手提利也没有太大的动作,只是满足于屯兵易北河流域,静观古斯塔夫在奥德河流域下游的进展,阻止瑞典向易北河和奥德河上游进一步扩张。

仅是在1630年底,瑞典军和帝国军爆发了一次小规模的战役,瑞典军获胜。这本来在战事进展方面意义不大的。但是,一件事情发生了,易北河中游自由城市马格德堡的居民在1630年发生新教徒起义事件,遭到了提利领导的帝国军之围困,1631年战局开始时,古斯塔夫想出发驰援已经被提利大军重重围困了几个月的马格德堡,但是新教的两大选帝侯,勃兰登堡和萨克森仍然拒绝瑞典大军过境,结果马格德堡于1631年5月在瑞典军队赶来解围之前被帝国军攻陷,遭到了毁灭性的火烧和屠城,3W居民被杀,这次暴行是骇人听闻的。一贯行事谨慎的提利从此背上了“马格德堡屠夫”的骂名,也导致提利无法在无人的马格德堡立足,为了获得补给帝国军被迫进攻原本中立的萨克森。这样一来,萨克森和勃兰登堡也自然无法保持中立,而倒向了瑞典的一方。

1631年9月,帝国军主力和瑞典-萨克森联军在莱比锡附近展开激战,结果瑞典军战术上和纪律上的优胜弥补了萨克森军消极懒散的弱点,结果获得大胜,提利也只得退却回德意志纵深地带,此时摆在古斯塔夫二世面前的有两条路:向西攻击接近法国的那些富裕的莱茵河沿岸地区,还是向南攻击帝国的大本营维也纳。法国首相黎塞留和古斯塔夫手下的霍恩元帅支持后者,但是没有被古斯塔夫采纳。今天的历史学家对他的做法是有争议的。首先,他违反了今天军事科学一条重要的原则--战略追击。其次,他如果直捣维也纳,可以主宰和谈,提出任何他想要的和平条件。此时建立一个在他领导下的德意志新教联盟,并以此作德意志统一的基础,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但也有多方面的意见是支持古斯塔夫二世的抉择: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当时的维也纳不是帝国真正的重心所在,占领了也不一定能结束战争。第二点也很重要,德意志新教诸侯骨子里还是把瑞典当作外国侵略者,尤其勃兰登堡和萨克森两位选帝侯的态度并不明朗。古斯塔夫深入南德进攻维也纳成功固然是好,万一有什么挫败,背后诸侯必然纷纷背叛,后路就断了,那样瑞典军就成了一支悬军。第三点,尽管霍恩元帅的建议是发自真心,黎塞留作同样的建议却是另有目的。黎塞留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瑞典和波兰停战投入三十年战争,就是有他在幕后运作。他的根本目的是利用瑞典的军事力量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为法国利益服务。但是黎塞留没有想到古斯塔夫的军事成功这么快这么彻底。他不愿意古斯塔夫进军西德莱茵地区,因为法国自己对莱茵河地区也有野心。所以黎塞留才怂恿古斯塔夫进攻维也纳。第四,古斯塔夫其实也对黎塞留的用心看得很透。就他自己的利益而言,进军西德那些富庶的,没有遭到战争破坏的德意志邦国,可以补充给养和休整部队,也可以在全德扩大自己的影响。而法国当时还被阻在德意志和法国边界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离莱茵河还远,即使心里不愿意,也无力干涉瑞典的行动。第五,古斯塔夫还可以进攻西南德国的巴伐利亚选帝侯。拔掉了这个天主教联盟的首领,就摧毁了皇帝和旧教势力的支柱。

这样,萨克森军和瑞典军兵分两路。萨克森军向东打捷克,攻入皇帝的波希米亚王国领地,恢复那里的新教势力。瑞典军向西,进军莱茵、美茵河流域的图林根、美因茨诸邦。1632年4月,瑞典军和经过修正后的提利的帝国军部队在列克河附近再度激战,帝国军本来据有坚固的要塞,但瑞典军充分发挥了他们工兵和炮兵的优势,强渡列克河成功,帝国军再次被击溃,年过70的提利本人也伤重阵亡。

提利阵亡后,哈布斯堡皇帝不得不再次邀请华伦斯泰因出山,担任帝国军总司令一职。

华伦施泰因甫任新职就出手不凡。他明白自己的军事力量,即使数量上可以超过古斯塔夫,质量上也远不是对手。但是他也和古斯塔夫本人一样清楚,瑞典的战略弱点在於其盟邦和退路。因此,华伦施泰因就任总司令之后,不去和古斯塔夫正面过招,也不理会皇帝的催促和巴伐利亚选帝侯的求救,而是先在自己的老家波希米亚境内招兵买马,然后首先攻击自己的老部下,阿尼姆指挥的入侵波希米亚的萨克森军队。结果后者很快被击败,退出波西米亚。同时华伦斯泰因不断鼓动阿尼姆退出和瑞典的同盟关系。

华伦施泰因这招正打在古斯塔夫的痛处,但古斯塔夫也绝非庸手,他才不愿意放弃已经到手的战略主动权,跟着华伦施泰因的拍子跳舞。古斯塔夫举全军不顾萨克森,反而全力入侵巴伐利亚本土,目的是逼华伦施泰因放弃萨克森来援。但华伦施泰因不为所动,反而谋求和从古斯塔夫面前败退的巴伐利亚公爵所率领的巴伐利亚野战军会合,并力占领萨克森。这个严重的威胁,古斯塔夫不可能置之不理。他一旦获悉巴伐利亚公爵和华伦施泰因准备会师的消息,立即亲率一部分兵力,昼夜兼程向北狂奔,企图在会合之前隔开这两支部队。但是古斯塔夫的远程奔袭终於还是晚了一天,未能阻止华伦施泰因和巴伐利亚两军在埃格尔会师。这时古斯塔夫只有1万8千人,面对的是华伦施泰因的6万大军。1632年8月份,古斯塔夫不得不后退到小城纽伦堡要塞据险而守,同时传谕首相奥克森斯滕领兵火速前来支援。

古斯塔夫与首相会合后有兵5万,而帝国军则有6W,双方各守壁垒,瑞典军无法正面作战发挥其战术上的优势。双方的军队把附近的粮食征完吃完后,华伦施泰因引兵回到萨克森,继续他的征服工作,古斯塔夫又向士瓦本(Swabia)进军,还是希望把华伦施泰因的主力吸引过来决战。华伦施泰因认准了萨克森,仍然不为所动,古斯塔夫只好转身回来,向萨克森进军,寻求与华伦施泰因正面决战。华伦施泰因和古斯塔夫各自都把分散在德意志各处的力量紧急召唤到萨克森境内集结,巴本海姆的部队被从北方波罗的海沿岸召回,古斯塔夫的萨克森盟军也被召唤向瑞典国王靠拢。双方终于在1632年11月16日在莱比锡附近的吕岑爆发了大规模会战。但是他们自己没有预料到的是,这次会战也将是他们各自辉煌军事生涯的终点!

。素质上,瑞典军队的优势是明显的。帝国军队的优势在於,巴本海姆的援军及时赶到战场,而古斯塔夫所盼望的萨克森援军却始终没有赶来。由于大雾,一马当先的古斯塔夫和骑兵团失散了,闯入一大群帝国军人之中,结果阵亡了!帝国方面的,刚率领8000援军到达现场作战的巴本海姆也阵亡了。

瑞典国王的阵亡却激发了瑞典将士的斗志,加上战术上的优势,他们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他们自己,也失去了军队的核心,一代名将古斯塔夫-阿道夫。

华伦斯泰因第二次去职和最终遇刺。

吕岑一败,华伦施泰因的信用已经破产,他不可战胜的威名已经蒙尘,军队对他的信心也有动摇,华伦施泰因即使在军中,也不能指望象第一次引退那样,有那么多的铁杆心腹随他而去。更何况是一直对华伦斯泰因是嫉妒和猜忌的帝国皇帝和各路诸侯。

比这些显然的政治现实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似乎华伦施泰因本人的精力、智力,也随着古斯塔夫这位伟大对手的逝去而枯竭了。吕岑战后,华伦施泰因再也没有严肃地作过战,总是按兵不动,和德意志各派诸侯和欧洲各大强权作各种各样的政治交易,尤其是与萨克森和瑞典。但是他所做出的各种诺言相互矛盾,不久,欧洲的各个宫廷都对他失去了信任。这包括了原本和他关系好的萨克森的阿尼姆,都极其厌恶他的政治手腕。

但是华伦施泰因所犯的最大政治错误,就是竟然不牢牢掌握军队以退一部当一个割据的地方势力,而是在1634年自动离开了军队,带着一帮铁杆亲信回到自己的庄园闭门卧床修养。由于竟然没有了军队也缺乏了武装自卫的能力。就在那年的2月25日,神圣罗马皇帝斐迪南二世派遣一帮苏格兰和爱尔兰雇佣兵刺死刚从病床上爬起来没有作任何抵抗的华伦施泰因。

法国介入。

1634年,黎塞留正式向皇帝宣战,西班牙也站在皇帝一边向法国宣战。曾经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联手的萨克森选帝侯,把法国的宣战视为外族入侵,转而站到了皇帝一边。基本上,战争分为两个战场:莱茵河流域是西战场,魏玛公爵伯恩哈德指挥下,和帝国、西班牙联军作战。德意志腹地是东战场,瑞典军队在古斯塔夫的元帅巴纳尔指挥下,与帝国和巴伐利亚、萨克森诸侯军队作战。北欧的另一新教国家-----丹麦,最终也加入了支持皇帝,反对法国和瑞典的战争。

战争最终以神圣罗马和西班牙大败而告终,1848年《威斯特法里亚和约》签订,结果如下:

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效

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战

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内的新教诸侯:

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 和除斯特拉斯堡外整个阿尔萨斯

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地区和维斯马城、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波罗的海和北海南岸 的重要港口

普鲁士获得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和马格德堡(Magdeburg)主教区

萨克森获得路萨蒂亚(Lusatia)地区

普法尔茨(Palatinate)公国一分为二:

信奉天主教的上法普尔茨与巴伐利亚合并

信奉新教的下普法尔茨(莱茵兰-普法尔茨)维持独立

神圣罗马皇帝选举不得在现任皇帝在世时进行,以免皇帝干预,影响结果

法国和瑞典在神圣罗马帝国议会有代表权,巴伐利亚公爵被封为选帝侯

主要参战国的条约外的重大变化:

西班牙:原本兼并了的葡萄牙也于1640年重新获得独立,连带原葡属殖民地也随之失去。葡萄牙虽弱小,但为将来英国等国的军队攻入西班牙本土提供了一理想立足点。

丹麦:和瑞典的战争中永久性地失去了哥德堡一带地区,北欧从此时开始,瑞典强丹麦弱的情况持续至今。

波兰:战争中受到明显削弱,中世纪后期的优势完全丧失,为以后被瓜分埋下致命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