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位有《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文

2.全民健身日哪里举行?

3.“2016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有哪些地市?

4.2023广州国家登山比赛报名时间+地点+赛事组别

5.世乒联世界杯决赛地点

哪位有《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文

国家健身步道联赛-中国健步走协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但总体规模依然不大、活力不强,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问题。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作用,加快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创新服务方式,强化市场监管,营造竞争有序、平等参与的市场环境。

发挥市场作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市场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与创造力,提供适应群众需求、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

倡导健康生活。树立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延长健康寿命,提高生活品质,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推动形成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和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

创造发展条件。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破除行业壁垒、扫清政策障碍,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

注重统筹协调。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良性互动作用,推进体育产业各门类和业态全面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实现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层次更加多样,供给充足。

——产业环境明显优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健全,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产业基础更加坚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

二、主要任务

(一)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转变职能。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加快全国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有关部门要积极为各类赛事活动举办提供服务。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

推进职业体育改革。拓宽职业体育发展渠道,鼓励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完善职业体育的政策制度体系,扩大职业体育社会参与,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改进职业联赛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俱乐部的市场主体作用。

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

(二)培育多元主体。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优化场馆等配置,提升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吸引力。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快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场馆建筑等行业发展。打造体育贸易展示平台,办好体育用品、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博览会。

引导体育企业做强做精。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提升服务贸易规模和水平。扶持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等企业发展。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鼓励大型体育赛事充分进行市场开发,鼓励大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挖掘品牌价值。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

(三)改善产业布局和结构。

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体育产业,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壮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集群。支持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江河湖海、山地、沙漠、草原、冰雪等独特的自然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

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积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升传统体育用品的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抓好潜力产业。以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集体项目,推动产业向纵深发展。对发展相对滞后的足球项目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以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促进健身休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制定冰雪运动规划,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一批冰雪运动场地,促进冰雪运动繁荣发展,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

(四)促进融合发展。

积极拓展业态。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等相关业态的发展。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

促进康体结合。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鼓励交互融通。支持金融、地产、建筑、交通、制造、信息、食品药品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鼓励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运动健身指导技术装备、运动功能饮料、营养保健食品药品等研发制造营销。在有条件的地方制定专项规划,引导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

(五)丰富市场供给。

完善体育设施。各级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盘活存量,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

发展健身休闲项目。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攀岩、射击射箭、马术、航空、极限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

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以竞赛表演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推动专业赛事发展,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在各地区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

(六)营造健身氛围。

鼓励日常健身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都应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创造条件。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为群众提供体质测试服务,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培育体育爱好,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推动场馆设施开放利用。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

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各级各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养成体育消费习惯。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推广体育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政策措施

(一)大力吸引社会投资。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产品、服务等企业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业务,增加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支持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推广和运用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设立由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体育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补助、贴息和奖励。鼓励保险公司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户外运动等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

(二)完善健身消费政策。

各级要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要加大投入,安排投资支持体育设施建设。要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服务。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进一步研究鼓励群众健身消费的优惠政策。

(三)完善税费价格政策。

充分考虑体育产业特点,将体育服务、用品制造等内容及其支撑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体育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提供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经认定取得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优惠资格的,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体育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支出,符合税法规定的可在税前扣除。落实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创意和设计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企业从事文化体育业按3%的税率计征营业税。鼓励企业捐赠体育服装、器材装备,支持贫困和农村地区体育事业发展,对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条件向体育事业的捐赠,按照相关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可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的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

(四)完善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

各地要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凡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群众健身设施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充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等建设群众体育设施。鼓励基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中支持企业、单位利用原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建设用地兴办体育设施,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项目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营性体育设施项目,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可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五)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

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体育产业专业,重点培养体育经营管理、创意设计、科研、中介等专业人才。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支持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培训。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建立体育产业研究智库。完善、用人单位和社会互为补充的多层次人才奖励体系,对创意设计、自主研发、经营管理等人才进行奖励和资助。加强创业孵化,研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政策。鼓励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产业工作。鼓励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

(六)完善无形资产开发保护和创新驱动政策。

通过冠名、合作、赞助、广告、特许经营等形式,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提升无形资产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加强体育品牌建设,推动体育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推进相关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健全体育产业领域科研平台体系,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牵头承担各类科技(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完善体育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七)优化市场环境。

研究建立体育产业,创新市场运行机制,推进赛事举办权、赛事转播权、运动员转会权、无形资产开发等具备交易条件的公平、公正、公开流转。按市场原则确立体育赛事转播收益分配机制,促进多方参与主体共同发展。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除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外的其他国内外各类体育赛事,各电视台可直接购买或转让。加强安保服务管理,完善体育赛事和活动安保服务标准,积极推进安保服务社会化,进一步促进公平竞争,降低赛事和活动成本。

四、组织实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

各地要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发展改革、体育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分析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和问题,研究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落实体育产业发展相关任务要求。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项目和区域,建立联系点机制,跟踪产业发展情况,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

(二)加强行业管理。

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清理和废除不符合改革要求的法规和制度。完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和统计制度。建立评价与监测机制,发布体育产业研究报告。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我国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加强体育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实体育产业工作力量。加强体育组织、体育企业、从业人员的诚信建设,加强赛风赛纪建设。

(三)加强督查落实。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和配套文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意见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院报告。

                   2014年10月2日

全民健身日哪里举行?

当朝阳唤醒大地,运动健身就像开启每天生活的一把钥匙。老人们打太极拳、舞扇子,一招一式有板有眼;阿姨们和着音乐,列队跳起了健身操;跑友们迈开脚步,不忘用社交软件“打卡”;球友们相约切磋,为每一个精彩表现喝彩……

今年8月8日,我国迎来第十个全民健身日。10年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奥林匹克与东方古国实现了一次伟大交汇,也让全民健身的理念与行动开始深度融入大众生活。如今,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运动健身成为社会新时尚,为越来越多的人带去健康、快乐和幸福。

2017年,国内参加马拉松比赛总人次近500万、健身软件Keep在线锻炼人群高达1.2亿、国内参与滑雪的总人次突破千万……不断上扬的数字,折射出百姓旺盛的健身需求。从“要我练”转变到“我要练”,“健身每一天,幸福你我他”的理念蔚然成风。

群众体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需要以全新格局引领和塑造。怎样顺应广大群众盼健身、盼健康的强烈愿望,大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积极探索群众体育工作的新路子,这是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一道必答题,一场全民参与的“健身总动员”画卷正徐徐铺展。

为人民需求服务?构建新格局?展现新气象

2017年11月24日晚,上海市普陀区体育中心。羽毛球业余高手裘林和搭档一起走过红毯,被授予总冠军限量版勋章,“没想到我们也能享受体育明星的待遇。”参加“约战普陀”系列挑战赛,这些草根体育爱好者成为主角。

这一年,全民健身可谓上海的热词。在举办两届市动会后,首届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应运而生。10个项目联赛、35个项目系列赛、11个品牌特色赛事活动,每月都有100余场赛事。新颖的赛制激发百姓的参与热情,仅“约战普陀”挑战赛就开展了3044场次。

上海的探索,是全民健身驶入快车道的一个缩影。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赋予全民健身事业新的起点。办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让全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是构建体育强国的基石。

目前,全民健身已经形成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顶层设计。创建体育强省,创建全民健身模范市,创建全民健身模范县“联创”构建起全新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各地对标创建、示范带动,搭建多点发力的政策支撑体系。

以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为抓手,不少地方在实践中给出生动答案。河南建成县级以上体育社会组织4128个、体育俱乐部914个,引导近4万个健身站点开展活动。山东日照打造“一个体系、三支队伍”,推动健身服务零距离,确保基层群众体育“有人管、有人干、有人帮”;江苏省建设一大批群众身边的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智能健身房……全民健身找准发力点,构建新坐标,让百姓收获实实在在的好处。

2017年金秋,第十三届全运会在天津举行。全运会首次增设19个群众体育项目,近8000名业余选手站上决赛赛场,直接参加海选的民间爱好者达到千万。敞开大门的全运会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接地气、聚人气,这是“全运惠民”理念的具体践行,更是打破体育发展壁垒、盘活体育的全新尝试。

与时代发展对接,为人民需求服务,大格局创造新平台,大格局激发新活力。全民健身根植于民、服务于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从发展瓶颈突破?寻找新办法?创造新模式

54岁的柔力球爱好者路少霞,每天雷打不动到天津西沽公园晨练。建在这座老字号公园内的全民健身中心去年正式投入使用,包括充气膜游泳馆、室内健身房、足篮球场、乒乓球长廊、健身步道等多种设施,让周边居民享受到“10分钟健身圈”的便利。

健身去哪儿?这是全民健身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场地设施紧缺之间的矛盾,既是全民健身的痛点和难点,也是群众体育工作的突破口。

群众期盼什么就解决什么。江苏瞄准农民锻炼“洼地”,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绝大多数乡镇已建成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和2000平方米左右的多功能运动场,行政村基本都建有健身房、篮球场、健身路径乃至健身广场等设施。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利用城市改造升级过程中留下的“金角银边”,在街边建起0个笼式足球场,深受大众欢迎。

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智能健身房、商场或旧厂房改造……充分调动各种,因地制宜低成本建设体育设施。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统筹协调,推出解决群众健身难的十项举措,包括建设一批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道、一批体育运动休闲综合体、一批共享健身服务平台等。广泛动员各级、社会各方面加大投入,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加强管理,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可健身。

健身有质量,关键在方法。去年8月,《全民健身指南》正式发布,“练什么”“怎么练”有了科学依据,社会反响颇佳。

一系列新突破依托于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改变包办的格局,吸纳社会力量办体育,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浙江温州鼓励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群众体育,体育部门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体育赛事培训等服务向社会购买。据统计,全市登记备案体育社团1866家,体育社会组织全年举办各类比赛活动超过5000场,成为全民健身的主力军。

创新观念模式,释放体育,激发社会活力,由此形成“全民办体育、体育为全民”的良性循环。各级各类健身赛事活动丰富着大众的业余生活,普惠性公共体育服务在基层生根开花,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向深度融合迈进?汇聚新共识?拓展新舞台

在“十三五”总体布局中,全民健身被赋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民生改善等多重价值。“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社会参与、全球化合作、全人群共享”的大体育思路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群众体育之路越走越宽广。

——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携手同行。

在山东日照,体育为城市打上独特印记。“春有国际太极拳、夏有水上运动会、秋有国际马拉松、冬有中国体操节”的四大赛事格局初步形成,2017年,全市通过体育赛事吸引游客1200万人次,拉动旅游收入70亿元、增长40%。

浙江温州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全市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体育训练机构达24家,在训人数1844人,已累计向省队输送102人,在去年的各类省级赛事上夺得111枚金牌。

去年,冰雪、航空、山地户外等项目的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进一步推进体育供给侧改革。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互相支撑,打通跨界平台,短板被不断补强。

——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大健康”要依靠“大健身”,将疾病防治的关口前移,从调配、部门合作到复合型人才培养,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正逐渐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据悉,国家体育总局已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达成共识,大力培养开运动处方的社区医生和全科医生。探索把体质监测纳入国民体检,在医院开设科学健身门诊……各省也在推行试点,探索路径。

河北石家庄万拓健身服务中心开展了首期“百人百天健康干预”活动。由医疗、营养、运动、体能训练等方面组成的专家团队为健身人群提供体质检测、运动风险评估、慢防治等“一站式”健康服务。老百姓纷纷点赞:“与其花钱去医院,不如自觉去锻炼。”

——全民健身和乡村振兴等战略充分对接。

全民健身向广大农村辐射,不仅改善当地百姓体育锻炼条件,更成为促进脱贫攻坚、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支点。从去年开始,一批全民健身模范县、体育特色小镇创建得如火如荼。

福建开展“全民健身百村行”活动,3年来参与人数超过3万人次。挖冬笋、挑谷子接力、60米插秧、传统竹木弓箭射艺……这些充满乡土味又不失竞技性的特色活动,将民俗文化与全民健身结合,勾勒出红火的农村健身图景。

广东创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岭南古村落纵横交错的街巷成为健身舞台。以开展体育活动为契机,推动当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舒心。

……

和健康相伴,与幸福同行,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共享体育,体育造福。“全民健身日”每年只有一天,但健身早已融入生活的每一天,强健着国人筋骨,凝聚着民族力量。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08日 01 版)

“2016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有哪些地市?

今天,“2016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发布,此榜单由人民体育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联合发布,由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提供支持。榜单涵盖全国334个地级行政单位及4个直辖市,从城市赛事,城市场馆,全民健身,体育活力4个相关指标对城市体育活力进行量化排名。

体育大赛遍布全国

马拉松引领赛事热度

竞赛榜共选取了2016年在国内(不含港澳台)举办且在各地方体育局新闻网站公告通知的662场大型体育赛事,其中涉及227个地级行政单位。统计办赛地点可以发现,北京以49场赛事雄踞榜首,上海以33场位居第2。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深圳、南京、成都等也都举办了10场以上的赛事,且都进入了总榜的前10。赛事热度方面,前10位赛事中有一半是马拉松赛事,北京马拉松更是夺得赛事热度榜的头名。

职业联赛方面,共统计中超、CBA、中甲、女排等在内的15个联赛的189支联赛队伍,这些队伍分布在全国的89个城市,在338个城市中占比近3成。其中北京拥有13支联赛队伍,上海12支,济南、天津各有7支,广州、杭州、南京、成都、石家庄、深圳均有5支队伍,仅以上10个城市就涉及69支队伍,占全部队伍的36%。

透过竞赛榜不难发现,大型体育赛事遍布祖国大地,职业联赛队伍虽集中于大城市,但拥有联赛队伍的城市越来越多。

城市体育中心建设完善

场馆利用率有待提高

场馆榜直接反映了各地场馆建设及场馆使用情况,分析该榜单数据旨在鼓励城市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或联赛来开展场馆建设,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场馆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统计发现,338个城市中,201个城市拥有体育中心,占比近6成。体育中心是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多个类型场馆组成的城市工程,体育中心的建设大多与重要体育赛事有关,但越来越多的体育中心配有全民健身中心、大众健身步道等面向群众体育的设施,场馆的功能逐步走向完善。

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南京、长春、广州、济南、乌鲁木齐、杭州排名场馆榜的前10。其中场馆利用率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和天津分列前三甲,大城市较高的场馆利用率得益于城市拥有众多的职业队伍,职业联赛能够对场馆进行价值的最大化挖掘。其中成都、长春和乌鲁木齐虽在场馆建设上不占优势,利用率却领先于其他城市。但值得注意的是,约七成城市的主要场馆在2016年未承办大型赛事或联赛,场馆利用率还有待提高。

全民健身成国家战略

西部城市发展较快

如今,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契机,全民健身榜应运而生。经专家组讨论,全民健身榜共选取30个热度最高的关键词,利用大数据分析这些关键词2016年的热度,并综合考虑该地参与全民健身的人口数。

统计全民健身榜Top100的城市分布可以发现,西部城市共占30席。重庆、成都、西安3个西部城市入选了该榜单前10名,重庆更是夺得全民健身榜的头名。数据表明,西部地区除了全民健身项目开展得好以外,参与全民健身的人口数量优势也较为明显。

群众参与彰显体育活力,体育旅游引领体育产业发展

体育活力榜选取与体育产业有关的项目,对项目进行热度分析。最终,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成都、天津、青岛、西安、杭州排名体育活力榜前10位,其中有8个城市在2016年GDP排名中排在前10,由此可见体育活力与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用户画像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参与全民健身的人群年龄分布较为均衡。在全民健身项目方面,参与热度最高的5个项目是健身、钓鱼、广场舞、跑步、健身操,秧歌、太极拳等传统项目和瑜伽、跆拳道等新颖项目的话题讨论量也相当可观。登山、骑行、徒步、自驾游等体育+旅游的方式最为常见,城市周边体育旅游项目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结语:至此,人民体育、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联合发布的 “2016中国体育产业风云榜” 全部发布完毕,包括 “最具影响力马拉松赛事排行榜”、 “最具影响力自行车赛事排行榜”、 “中国高校体育竞赛榜”以及 “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 ,查询榜单详情,请点击人民体育“2016中国体育产业风云榜”。

2023广州国家登山比赛报名时间+地点+赛事组别

喜欢登山运动的广州朋友们,快来了解一下2023年的广州国家登山比赛吧!这次的比赛将在黄埔区长岭举办,届时会有很多热爱登山、徒步的朋友前来参加。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具体的报名时间、地点等信息。

报名时间

即日起-2023年3月15日23:59

最高奖金10000元!以登高之旅,邂逅最美黄埔,广州·黄埔·长岭

2023年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联赛揭幕站来啦!喜欢徒步、喜欢爬山,喜欢健身的街坊们看过来,这个重磅赛事,即将在黄埔拉开帷幕。

赛事时间

2023年3月19日

赛事地点

广州·黄埔·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赛事组别

◆竞速组

以个人为单位参赛,设置男子个人竞速长距离组、女子个人竞速长距离组、男子个人竞速短距离组、女子个人竞速短距离组。

◆团队接力组

以4人为单位参赛(要求必须有1名异性)

◆家庭亲子组(限100户)

以家庭为单位参赛(2-4人)

◆群众健身组(限1000人)

以个人为单位参加

世乒联世界杯决赛地点

顺利完成世界乒联世界杯决赛办赛工作,河南新乡—— 承办国际比赛 带动群众体育

在今年的WTT(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世界杯决赛上,中国队选手王楚钦、孙颖莎包揽男、女单打冠军。中国队取得了2金1银,年轻选手打出了好状态,让在家门口观赛的新乡乒乓球爱好者激动不已。

闭幕式上,中国乒协授予河南省新乡市“中国乒乓之乡”牌匾。这是WTT世界杯决赛第一次落户牧野大地,比赛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新乡的群众体育工作发展。

家门口办大赛,点燃群众健身热情

10月30日是决赛日。一大早,空气还透着一丝凉意,牧野公园的乒乓球场已是热火朝天。“赶快回位,先动位后动手”“步伐要快,去主动找球”……年过七旬的退休工人张林正指导球友挥拍。

张林从小爱打乒乓球,退休后加入了当地的俱乐部,晚上在俱乐部教人打球,早上就来公园与球友切磋。“来打两拍过过瘾,给比赛助助威!”WTT世界杯决赛在家门口举办,他难掩激动。

乒乓球运动在新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不论城市公园还是乡村文化广场都设有球台,成为城乡一色的风景。多年来,新乡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了张立、葛新爱、刘国梁等一批乒乓球名将。乒乓球也成为当地发展群众体育的抓手。

近年来,新乡相继出台《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实施方案》《新乡市全民健身实施(2021—2025年)》,发展各类民间体育社团组织,着力推广社区体育,拓展新兴、时尚健身运动项目,群众健身意识不断增强。

牧野公园的另一头,市民刘安学正招呼跑友到健身步道上集合。从10年前与好友李孟宇常来跑步,到朋友的朋友也渐渐加入,他和跑友们组建起新乡跑协会,如今会员已逾千人,在全市设置了4个跑步健身活动站和1个健步走总队,举办过多次健身活动。

乒乓球进校园,促进体教融合探索

“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先上!”正值课间,走入新乡市红旗区北街小学,同学们聚集在乒乓球台前跃跃欲试。

六年级的卢盈翰在多拍相持后拿下一局,赢得同学们一片叫好。他是校内的乒乓球小明星,拿过市运会团体第二的好名次。“我每天课后练球,在学校还参加乒乓球比赛。”卢盈翰说。

走入学校的乒乓球训练室,悬挂的一面面锦旗展现出学校在乒乓球教育上的厚重底蕴。北街小学是河南省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自10年建立校队以来,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乒乓球教育经验。2008年北京残奥会乒乓球女子团体冠军范蕾,2001年全运会乒乓球混合双打亚军孟宪俭、刘纯等优秀乒乓球选手都曾在此就读。

下午放学后,来到新乡学院附属中学体育馆二楼,“乒乒乓乓”的声音在场馆内回响,市里各所学校的乒乓球“好苗子”正在这里进行专业训练。

今年,新乡市体育局在此投资建成新乡市青少年乒乓球训练基地,占地1600平方米,场地铺设专业塑胶,搭建比赛专用灯光,可容纳30张乒乓球台。

二年级的李佳淏正在跟四年级的任俊哲练习对打。前几天,李佳淏在比赛现场担任了林高远的球童,“近距离观赏到林高远哥哥的动作,更加激励了我打乒乓球。”任俊哲跟随爷爷在现场观看了比赛,“我最喜欢樊振东!”

近年来,新乡市积极开展体育运动进校园,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时间,邀请专业老师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讲解橄榄球、足球、羽毛球等运动技巧,让学生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掌握一项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市校园足球精英联赛和“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已举办多届;着重培养了红旗区北街小学、新乡学院附属中学、获嘉县双育学校等乒乓球特色学校;市第一中学启动全市首家陆地冰壶运动项目,开展陆地冰壶运动培训百余次,参与师生达千余人……

“我们在全市10余所学校布局了优势体育项目,开展足球、篮球、自行车等25项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深入实施体教融合。”新乡市体育局负责人介绍,为推进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市体育局还与市教育局建立了体教结合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学校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比赛。

建场馆办活动,助力体育产业发展

场地全了,赛事多了,这是市民对新乡体育产业发展最大的感受。

走下楼,进入健身仓,扫描二维码,“嘀”,跑步机开始运转。“自打家门口有了这智能健身仓,我天天去运动。”家住新飞花园小区的张琳艳每天都会来锻炼一个小时,“运动结束后,体测一体机还能给我开个‘处方’嘞。”

去年以来,新乡市体育局在城区5个社区引入智能健身仓。刷脸、微信扫码即可进仓,AI智能体测一体机和多功能组合训练器供社区居民免费使用。

新乡近年来不断加强健身场所建设,截至2021年底,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1平方米,满足群众就近健身、高质量健身的需求。2021年投入使用的新乡市平原体育中心,既是高规格竞技体育比赛的承办场所,又是市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场地。即将投入使用的新乡市全民健身训练中心分为三层,包括游泳馆、球类项目区、室内体育健身项目区、体育配套服务项目区等,总建筑面积为2.9万余平方米。目前,新乡市还与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合作,拟打造一批适合各类场地条件的气囊式结构全民健身场馆。

体育设施的建设,伴随着体育产业的兴起。目前,新乡拥有1个“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6个“河南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个“十一黄金周精品体育旅游路线”。相继承办“直通WTT大满贯·世乒赛”暨奥运模拟赛、全国青年足球、亚洲草地掷球锦标赛等国内外比赛,在家门口现场观看体育赛事已经成为新乡市民新兴的生活休闲方式。

据统计,新乡2021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约80亿元,各类体育场地总数13493块,总面积1465.78万平方米,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240余场次,年度完成国民体质监测6000余人。“我们将继续推进健身设施建设,积极完善城市15分钟健身圈,营造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新乡市委书记李卫东说。